疫情下的會展反思與出路
疫情第三年,怎一個難字了得?
會展活動業,怎一個愁字了得?
我們的出路在哪里?!
聲聲慢·尋尋覓覓
(宋)李清照 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凄凄慘慘戚戚。乍暖還寒時候,最難將息。三杯兩盞淡酒,怎敵他、晚來風急!雁過也,正傷心,卻是舊時相識。 滿地黃花堆積,憔悴損,如今有誰堪摘?守著窗兒,獨自怎生得黑!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、點點滴滴。這次第,怎一個愁字了得!
疫情斷斷續續不覺已是第三年。各地會展活動幾經開開停停。
防控形勢嚴峻時,會展活動首當其沖,最先被叫停;防控形勢緩和后,會展活動一般都是最晚放開的。固然,會展活動作為大型集聚性活動,需重點防控,然而,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,相對于事關生產、生活的行業,會展業并非那么不可或缺。
這對于業內同仁而言,無疑是一個難以接受而又十分殘酷的事實。
更殘酷的是如何生存?
近日,看到一個短視頻《會展旅游人的疫情第三年》,以說唱的形式言會展公司眼下之不易,會展同仁之轉行,令人唏噓。
感嘆無益,窮,則思變!
曾讀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游學院院長王春雷博士《第四空間——如何為公眾創造更好的微目的地》。
最大感悟則是:原來無論酒店、書店、展館等本質上只是一個人類的活動場所。不能僅僅從會展的角度,而應該跳出會展圈,從人的體驗出發,從對一個活動場所的需求出發,方能重新定義會展場館,使場館、場地更加好用。
無獨有偶,一次濟南出差,我電話預定餐廳后到現場確認,前臺人員核對手機號后說,“房間已經預定好了。”
“房間?我訂的不是住宿啊?”
原來前臺口中的“房間”指的就是指餐廳的包廂。沒有進一步深究,不知濟南人都是這樣說法,還是前臺服務員表述有誤。
然而,轉念一想,前臺又何錯之有呢?包廂本質上不就是一個房間嗎?只不過專門用來用餐罷了。
白馬非馬?有時候我們是否停留在“白馬”的表象,而忽視了白馬作為馬的本質呢?
一說展館,大家就想到是舉辦展覽的地方,然而,實際上,本質上,展館只是一個場所,一個很大、能容納很多人、有洗手間等基礎功能的